如果住房市场是以消费为主导的,那么政府就可以围绕这个宗旨,通过土地、税收、信贷及保障性住房等政策让这个市场走向健康之路。
当一个市场仅主要依据未来价格上涨预期进行交易时,而不是依据未来的收益预期或实际需求进行交易时,该市场就开始积聚泡沫。宽松的信贷支持了固定资产的投资,从而维持了经济相对稳定。
银行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成为推动货币信贷高速扩张的主体。资产市场一定程度的活跃和上涨,是实体经济即将复苏的提前预期,有助于稳定和提高市场信心。人民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并没有过度增长,4月份的基础货币比去年底减少了49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72%。当前中国率先实现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的活跃与快速上扬吸引海外资金开始流入中国。恢复真实需求有待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货币政策在刺激真实有效需求方面,将面临实质性约束。
从新增贷款与外汇占款占新增M2的比重来看,2008年底2009年初,新增国内信贷在新增M2中所占比重较大,是推动M2增长的主要力量。2009年4-5月后,人民币贷款增速低于M2增速,M2的增长有一部分是通过外汇占款增长来推动的。在基层话语中常有农业规模化率的说法,指的就是土地集中的程度。
人为促进工商资本承包土地只能付出更高的成本,进一步增加农业的风险和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农产品是具有战略物资性质的产品。相反,需要政府更大的支持力度才能维持,工商资本单纯追求利润使农业发展不可持续。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的必然趋势,但并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选择,更不能靠人为促进而得之。
现代农业背景下的现代科技不仅指国家科技的供给能力,还包括农民的科技自觉,农民不仅可以创造性地应用科技,还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科技。其次,龙头企业、农业生产者、政府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所追求的目标不同,难以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
第二种观念是把现代农业等同于农业产业化,进而认为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要搞现代农业就必须搞土地集中。其次,要树立农业多功能的理念。首先表现在可能动摇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
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科技,但是单纯利用现代科技高投入的农业不一定就是现代农业。现代理念、现代科技和现代组织体系是构成现代农业不可分割的三大要素,科学把握三大要素的实质及其与现代农业其他特征的关系,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农业所具有的保证社会基本供给,维护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靠龙头企业是难以带动的。现代农业意义上的规模农业是农业系统要素向特定农业资源的地理区域集中,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征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
合作社被认为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特点,同时也可以克服农户弊端的有效组织形式,只有建立在农民合作组织基础上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现代农业认识误区的表现在实践层面上,对现代农业认识误区大体表现为以下三种观念。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进入 朱启臻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现代农业 。需要强调的是,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忽视传统农业文化,传统的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农耕经验、地方知识和生态信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等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应该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因此,建立现代农业组织,首先要探讨现代农民合作的规律和机制。现代农业意义上的规模农业是农业系统要素向特定农业资源的地理区域集中,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征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关于现代农业的特征如何理解现代农业,我们认为现代农业具有三个最本质的特征。现代农业认识误区的表现在实践层面上,对现代农业认识误区大体表现为以下三种观念。其次,要树立农业多功能的理念。由于对现代农业理解存在误区,在支持农业问题上经常存在锦上添花的现象,一些地方甚至规定不支持非规模农业的规定,如提出 50 亩以下的农户不再支持, 50 头以下养殖规模的农户不再支持等政策。
因此,集中使用土地就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最近笔者在农村调研,发现基层干部对发展现代农业热情很高,并且出台了种种促进措施。
围绕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信息化、良种化、设施化等措施,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把高投入、高产出作为现代农业特征。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赖于现代生产组织方式的建立和完善。
地方政府要为所有形式的农业提供公共服务,而不应该有选择地提供支持和服务。第三,个别地方对农业支持出现偏差。
事实上,土地集中、规模农业、现代农业是不同的概念。(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进入 朱启臻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现代农业 。其次,土地集中未必能形成规模农业,人民公社时期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生产,都与规模农业不相干。合作社被认为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特点,同时也可以克服农户弊端的有效组织形式,只有建立在农民合作组织基础上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
需要强调的是,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忽视传统农业文化,传统的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农耕经验、地方知识和生态信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等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应该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这样的原理:农户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经营单位和形式,只要农业生产的特点不变,这种经营形式的适应性就不会发生变化。
正因如此,政府只有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才能留住农业和农民。相反,需要政府更大的支持力度才能维持,工商资本单纯追求利润使农业发展不可持续。
事实证明,工商资本在农业领域发挥作用的空间是有限的,一般局限在加工和流通过程,工商资本承包土地代替农户经营面临诸多风险,并不存在所谓规模效应或提高抗风险的能力。现代理念、现代科技和现代组织体系是构成现代农业不可分割的三大要素,科学把握三大要素的实质及其与现代农业其他特征的关系,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
但是在错误现代农业观念影响下,有人错误认为农户承包制度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一些学者也对基本经营制度提出质疑,这均由对农业特点和现代农业缺乏全面了解所致。现代农业背景下的现代科技不仅指国家科技的供给能力,还包括农民的科技自觉,农民不仅可以创造性地应用科技,还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科技。第二种观念是把现代农业等同于农业产业化,进而认为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在基层话语中常有农业规模化率的说法,指的就是土地集中的程度。
首先,农户经营可以实现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如在农户经营基础上形成的一村一品乃至发展为一县一品,就可以成为典型的现代规模农业。在这种理念的激励下,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或变相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普遍存在着。
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的必然趋势,但并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选择,更不能靠人为促进而得之。其次,龙头企业、农业生产者、政府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所追求的目标不同,难以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
但人们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差别很大,不乏片面和错误的理解。其次,追求大面积、大机械、高标准、成方连片、整齐划一的农业,在农业生产领域大搞招商引资。